木渎金山高级中学2021-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
木渎金山高级中学2021-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
高一数学教学计划
成员:李珍、顾维维、于浩天、秦绪坤、丁妍(组长) 制定时间:2021.9
一、指导思想:
认真贯彻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要点,在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,立足课堂、以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,以提高数学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全面开展数学教学活动。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的基础上,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,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。具体目标如下:
1.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、数学结论的本质,了解概念、结论等产生的背景、应用,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,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、探究活动,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。
2.提高空间想像、抽象概括、推理论证、运算求解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;提高数学地提出、分析和解决问题(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)的能力,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,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;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,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。
3.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,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。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,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、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,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,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,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,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。
二、教材分析:
本学期需完成部编人教版A版必修第一册的教学,共涉及五章内容: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;一元二次函数、方程和不等式;函数的概念和性质;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;三角函数。
整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:
1.亲和力: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,激发学习兴趣和美感,每章配有优美的章头图、贴切的引言和富有哲理的数学家名言。
2.问题性:每节均围绕问题展开,设置问题情景,培养问题意识,以问题为切入点,形成问题链,来组织课堂教学。
3.思想性和应用性: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和启发,强调类比、推广、化归和特殊化等思想方法的运用,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,提高数学思维能力,培养理性精神;取材具有时代感、现实感,加强数学活动,发展应用意识。
4.可操作性:教材编写体例就是以一堂课的全过程展开,易于学生自学、教师编写教案。
三、教法分析:
开学初主要加强初高中内容、教法的衔接工作,扎实抓好入学起始的教育教学工作,期初教学节奏适当放慢一些,既有适当补充(如函数部分),但又不过高要求,教学中立足基础知识,常规问题常抓。重点研究第一周的教学内容,对学生进行关于高中学习的特点、书写的规范性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,夯实基础。在后续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:
1.加强集体备课,确定每阶段的主讲人,集思广益,讨论优化教学方案;认真贯彻教学七认真要求。
2.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,典型的,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,用生动活泼的语言,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,数学的思想和方法,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,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,引发学生“看个究竟”的冲动,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。
3.通过“观察”,“思考”,“探究”等栏目,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,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,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。
4.在教学中强调类比、推广、特殊化、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,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,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;加强复习检查工作;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,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,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四、备课组活动安排:
1.每周二的下午第2、3课为数学备课组活动时间;
2.活动内容包括商讨下周上课的内容,本周练习的内容,上周遇到的教学问题及学生问题等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方式,在加强备课组的建设的同时,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、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、经验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,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。
3.确定阶段性检测的试卷难度和内容,及时发现问题,做好“回头看”工作。
4、根据学校教学计划,安排好听课、评课活动。(每位老师一学期听课、评课达到15节以上,新上岗教师30节以上)促使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更新与提高。
5、鼓励本组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的学习,做好学习笔记和听课笔记。
周次 | 周一 | 周二 | 周三 | 周四 | 周五 | 周六 | 周日 | 备注 |
一 | 9/1 | 2 | 3 | 4 | 5 | 开学第1课(1);1.1集合的概念(1);1.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(1);1.3集合的基本运算(1); | ||
二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1.3集合的基本运算(1);1.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(2);1.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(1); |
三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18 | 19 | 1.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(1);第一章小结(2);2.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(1); |
四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 25 | 26 | 2.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(1); 2.2基本不等式(2); 2.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、不等式(2); |
五 | 27 | 28 | 29 | 30 | 10/1 | 2 | 3 | 第二章小结(2);3.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(1); |
六 | 5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3.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(2); |
七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3.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(1);3.2函数的基本性质(3); |
八 | 18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 3.3幂函数(1);探索与发现:y=x+1/x的图象与性质(1);3.4函数的应用(一)(1);第三章小结(1); |
九 | 25 | 26 | 27 | 28 | 29 | 30 | 31 | 第三章小结(1);期中复习; |
十 | 11/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期中复习; |
十一 | 8 | 8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期中复习,期中考试; |
十二 | 15 | 16 | 17 | 18 | 19 | 20 | 21 | 4.1指数(2);4.2指数函数(2); |
十三 | 22 | 23 | 24 | 25 | 26 | 27 | 28 | 4.3对数(2);4.4对数函数(2); |
十四 | 29 | 30 | 12/1 | 2 | 3 | 4 | 5 | 4.4对数函数(1);4.5函数的应用(二)(3); |
十五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4.5函数的应用(二)(1);第四章小结(3); |
十六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18 | 19 | 5.1任意角和弧度制(2);5.2三角函数的概念(2); |
十七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 25 | 26 | 5.2三角函数的概念(1); 5.3诱导公式(2);5.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(1); |
十八 | 27 | 28 | 29 | 30 | 31 | 1/1 | 2 | 5.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(3);5.6函数y=Asin(ωx+φ)(1); |
十九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5.6函数y=Asin(ωx+φ)(1);期末复习; |
二十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16 | 期末复习; |
二十一 | 17 | 18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 期末考试; |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